何文良和他的微缩竹编

来源:搜狐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2-14    

早在塑料袋、塑料桶等现代制品出现之前,人们居家过日子,几乎都离不开竹编的用具,特别是在农村。

竹编技艺师傅在武义俗称做篾老师,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做篾老师,有的还不止一个。竹编既是流行民间的一项主要的手工艺,也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只可惜像其它传统手工艺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纯手工制作的做篾老师也就渐渐地没有了营生,纷纷改行。

金华市非遗微缩农耕竹编工艺传承人何文良是武义县现在为数不多仍然坚守竹编工艺的做篾老师。走进坐落在武义古村落郭洞村村口山脚下的何文良家里,游客便会其编织的簸箕、金丝灯笼、火笼、托盘、菜篮、箩筐、米筛等小巧而精致的微缩竹编工艺品而惊叹。

1961年出生的何文良是土生土长的郭洞人,15岁便拜师做起了篾匠。在那个年代,生产队和农民家里雇请篾匠、木匠和其他手艺人,主人家都会提供在当时来说还不错的伙食。父亲不止一次地告诉他:学做篾匠,可以吃饱饭,还可以拿到工钱。

1975年春节过后,何文良拜县城星光大队的徐春法为师,踏出了篾匠人生第一步。学徒第一个月,没有工钱,第二个月后,师傅给日工资2角。这样4个月后,考虑到只跟随一个师傅难以学精技术,何文良辞别徐春法师傅,先后拜师过几个永康篾匠学艺。因篾匠工艺复杂,篾匠学徒期一般需5至6年。天道酬勤,用心肯吃苦的何文良只当了4年篾匠学徒,博采多位师傅手艺之长,学成一手精湛的编织篾席、箩筐、竹地垫等竹编技艺。

1979年,何文良自立门户,正式成为做篾老师带了徒弟揽活。何文良为人随和,出道后的10多年间,找他做农耕竹编的络绎不绝,竹编生意红红火火。从最开始编制简单的小竹篮再到编制各种大件篾器,靠着这份手艺,何文良娶妻生子,不仅撑起了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老篾匠。

何文良介绍,编织的竹子要挑那种竹节比较平整的,一般4到5年的竹子最好。做篾匠是一个很辛苦的手艺活,手掌被竹蔑割出一道道划痕不要说,往往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很多学徒因吃不消蹲的苦累,打了退堂鼓。正因此,上了年纪的篾匠一般都有关节炎职业病。砍、锯、剖、削、磨、拉、撬、编、织是篾匠的基本功。其中破蔑是蔑匠最难学也是最主要的一道工序:一根青竹,先要用沉重而锋利的刀将竹子剖成竹片,然后将竹皮、竹心匀称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留下的就是黄竹片,剖出的篾叫黄篾,以离竹皮远近层次的不同,分为头黄篾或次黄篾。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精致美感的篾制生活用品,如用来放针头线脑的小箩筐、托盘等。黄篾柔韧性较差,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如用来晒稻谷、黄豆、萝卜干等五谷杂粮的地簟。

何文良说,竹编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是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制后,那时对种植农作物农民们有着极大的热情,稻子、黄豆、玉米、橘子等农作物产量飞速增长,使每个农户家里都需要大量的箩筐、畚箕、谷筛、米筛、竹篮等农具。

何文良介绍,竹编品种繁多,款式复杂,主要有两大类,即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生活用品有食箩、饭篮、角箜、嫁箜、果盒、火笼、篾席、竹床、竹交椅、篾席、竹枕头、竹门帘、竹菜橱等,这些制品比较精细、造型比较讲究。有的编有花纹、图案,或是“双喜”、“寿”、“福”、“五子登科”、“百年好合”等字样,还有的还染上色彩,进行油漆,美观且耐用。生产用品有箩筐、畚箕、地垫、鱼篓、箸帽、菜篮等。这类编织技艺稍粗、以粗编为特色。

那时候,何文良每年在村里就需干4个月的蔑匠活,然后在周边村子里干干,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时交通不便,不是沙子路就是田埂路,到别的村干活,何文良都是带着蔑匠工具骑自行车去,回来时往往天黑了。不知多少次,何文良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至今脸上还留有不少疤。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竹制品都被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物品所替代,何文良空怀一身竹编工匠绝技而渐渐缺少用武之地。所带的7个徒弟也纷纷改行或做生意或到企业里上班,何文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晚上睡觉都觉得心口发疼,难道竹编传统手艺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吗?

1998年,武义县政府开发郭洞景区开启了武义旅游开发的序幕,也由此改变了勤勤恳恳作了20多年篾匠何文良的人生,何文良迎来空前辉煌的竹编工匠人生。

有一年,清华大学陈子华与楼春喜教授看到何文良许多竹编作品后,建议他发挥特长,改行制作微缩农耕竹编器具工艺品。时任县长金中梁和县旅游局时任局长朱红再三鼓气说:“你放心做微缩农耕竹编工艺品,如果卖不掉,剩下的我们全部买走。”

为鼓舞何文良的信心,清华大学规划旅游开发团队向他订购了10多只小火笼,火笼外围是竹编,里边是圆铁盆,清华大学师生看着精巧可爱的微缩版小火笼工艺品,爱不释手。

初战告捷,极大振奋何文良的信心,他看到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由原先实用型竹编转型为服务眼前旅游市场作为人生突破口。

但是当何文良真正开始做以后,才发现,尽管微缩版的农具个头很小,但相对于大型农具,做起来一点也不省力。

首先,编制微缩版农具所用的篾条都很细,编惯了大型农具的篾匠编这些小细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微缩版农具精致度要求更高。何文良不相信大的竹编器具能做好,微缩版的反而做不好。他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制作微型竹编,从一些简单的小东西开始,逐渐地把这些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完善起来。

个把月之后,何文良做的微缩版竹编越来越精致。其编织的微缩农器具忠实于原物式样,比例得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箩筐、簸箕等器具小的手可盈握,大的不过尺余。畚箕、箩筐、鱼篓、簸箕,菜篮、米筛,灯笼等充满农耕风情的微缩农耕竹编工艺品,一亮相便受到了众多游客的青睐。

渐渐地何文良的微缩农耕竹编工艺品在金华、永康、义乌有了一批固定客户群,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许多经营户与老外也上门与他建立总经销总代理业务,一些来郭洞景区的老外似乎对何文良制作的传统实用型竹编灯笼特别钟情。何文良编织的微缩农器具工艺品既有收藏价值又颇有农耕文化教育意义。特别是一些当年曾下放到农村当过知青的游客,往往被这些微缩竹编农具工艺品所吸引,忍不住拿在手里把玩,禁不住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经常叫何文良每样选几个打包,拿回去给孙子、孙女上堂农耕文化课之用,让他们也知道这些竹编农具是干什么用的。

何文良在编织微缩工艺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创新的方式。“四根柱八根梁,一口锅里炒肚肠”,他能凭一句民间谚语制作出民国前人们使用的点灯用具;能根据在展会中看到的鸭型水果盘自制出了更加精致实用鸭型果盘,也能根据《红楼梦》中的灯谜创造一款微缩版“竹夫人”。何文良介绍,“竹夫人”是中国民间夏日纳凉用具,可拥抱可搁脚,是根据“弄堂穿风”原理制作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他已经能栩栩如生编制江南农耕时代的农具器具,包括簸箕、箩筐、犁、耙、耖、风车、鱼篓、葫芦、米筛、花瓶、金丝灯笼等40多种作品,竹编作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法国、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英国、新加坡等地。

2012年,何文良因传统竹编工艺的成就被授予金华市首批非遗传承人,成为市级非遗微缩农耕竹编工艺传承人。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葛慧君也和这位竹编工匠大师交谈合影。多年来,何文良和他的竹编作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各省市县级媒体报道次数更是数不胜数。何文良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成为了武义郭洞景区的一张名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草根名人。

何文良曾经带过7个徒弟,他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手艺,悉数教给了这7个徒弟。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徒弟都去办厂或从事其他的营生了。

“有一天大早上,我还没起床,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人敲我家的门,说专门过来跟我学手艺的。”何文良说,2008年,这位来自大连的游客在《中国日报》上看到竹编的报道后,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赶过来,结果在这里握了半个小时的编匠刀就吃不消了。也有一些想来学的,以为两三个月就能学会,听说要学两三年,就吓跑了。

近年来,何文良作为重量级非遗传承人被武川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而在古竹小学已教了12年的竹编课,现在还有永康和杭州的学校也相继聘请他去上课。每到一处,倍受师生欢迎。何文良给学生讲授竹编农耕文化,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制作小菜篮,小箩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竹编工艺。何文良还把他小时候玩的竹独轮、竹蜻蜓、竹水枪等竹玩具制作给孩子玩,令孩子们爱不释手。在何文良感染和辅导下,许多学校兴起了一股非遗竹编制作热潮。不过何文良说,这还不是真正的学手艺,只是兴趣而已,孩子们或者家长基本不会把这个手艺当做“吃饭”的家伙,这使他深感遗憾。

“一竹一世界,一手一惊奇”,何文良精益求精地将工匠精神注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在漫长的竹编岁月里,一根竹子,破成千丝,成了何文良一生孜孜不倦的爱好。他把“坚守”编织进了岁月里,用篾编手艺串起了小村里的悠悠岁月。一把篾刀,一根竹子,一双粗糙的巧手,劈竹子、磨竹条……一条条薄如纸张的竹篾在何文良手里,通过挑、穿等一系列技法,编织成箩筐、畚箕等一件件竹编农具或微型工艺品,这是今年63岁的何文良每一天的基本生活。

背景资料:

武义地处山区,竹资源比较丰富。春秋时期已有竹、木制品在生产、生活当中应用。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竹制工具、竹制建材,竹编生活用品及工艺品一直是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历史上称为“农耕竹编”。武义农耕竹编技艺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生活用具的普及。

有史料记载,春秋秦汉为武义农耕竹编技艺的孕育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武义农耕竹编技艺的成熟期;唐、宋元为武义农耕竹编的发展期;明、清、民国为武义农耕竹编鼎盛期;解放后为弘扬传承期;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迅猛发展,农耕竹编逐渐衰退。武义农耕竹编及其技艺以利用竹原材料为特点应用在生产生活当中,保留了民间生活的原生形态,保存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形式,具有劳动技艺,民俗历史研究价值,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武义和浙中及江南山区一带产生过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006年,武义的农耕竹编被列入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东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