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小宁说事公益 • 正文

农村文学的粗糙话语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铁剑帮帮主

  曾经农村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农村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遍地都是农村文学,连孩子都能看懂。如此一来,农村文学作品就具有了天然的普及性,也具有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农村文学是不是沦为了通俗文学,或者换个词叫做大众文学?其中有没有粗糙的话语?

  肯定是,肯定有。农村文学创作不能说没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也不能说作家没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而是恰恰相反,他们扎根农村,吃住在农村,有的就和农民一样,柳青写《创业史》的时候住在农村,穿着老棉袄,和农民一样。他们那一代作家确实有生活,也确实扎根比较深,只不过受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写出来的作品太注重现实主义,也不注意语言的推敲和选择,结果土味儿十足,失掉了文学话语的美学特征。有人说,土味儿十足的民间话语就是民族特色的语言,紧贴老百姓生活,也可以证明当时时代的革命性。

  诚然,我们无法反对农村文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无法否认农村文学的功绩。但是,农村文学粗糙的文学话语却是不争的事实。好像经过白话文运动之后,作家们走向了通俗易懂的纯白话,以至于失掉了含蓄蕴藉的美感,又经过历次革命运动,人们思想普遍经历了洗礼,不敢写那些高雅的东西,或者思想高深的东西,而是“一根筋”式的创作,注重过程,注重为工农兵服务,结果失之过俗,很多都不上格调。

  有的写农村文学作品的作家边查字典边写作,文化水平确实不高,很难说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有什么建树。

  农村文学作品大多开头和过程都历经磨难,也都经历几番大起大落的波折,到结尾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也一定是光明伟大的胜利。而对于人性的塑造却很疏忽,语言也很粗糙,不像是纯文学,更像是先给读者预设结局的民间故事。如果农村文学在人性方面下功夫,在文学话语方面下功夫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就,但是在那个时代又不似乎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0-2026 小宁说事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06830号-1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