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小宁说事文化 • 正文

新虞山十八景吴苇篆刻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佚名

吴苇简介

吴苇,江苏常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书协副主席、东吴印社副社长,常熟书协主席、虞山印社社长,常熟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从言恭达、吴颐人、韩天衡先生。

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及赴日、美、西班牙等艺术交流。《书法》《新华日报》《走遍中国》《苏州日报》等作个人专题介绍。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杜甫草堂、江苏现代美术馆、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等多处收藏。出版《苏地文艺》篆刻集。

《新虞山十八景》

东南形胜,风雅琴川。城市山林各抱地势,江河交汇气象万千。常熟“虞山十八景”之名肇始于明代,得名于有清。及至世纪更迭,景观变迁,对旧有十八景遗存之名梳理钩沉,使之名实相符。在保留原有命名肌理的同时,新增“芦荡朝霞、商城闹市、新港轮笛”三景,在东进序曲中倾听红色回响,在改革浪潮中留存时代写真,彰显常熟不忘初心、通江达海的与时俱进。

妙笔丹青,图文辉映,风景是形,文化是神。此次以“虞山十八景”为主题的艺术展览,让书画与摄影、篆刻、诗词相互连结,交相辉映,这是常熟市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邀请四位艺术名家联袂奉献的一次艺术盛宴,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大美常熟山川景物的深厚情愫。在“虞山十八景,诗书画印影”的艺术碰撞中,展示了艺术与自然的对话,开启了艺术与风景的深度融合,立体展示“诗书画印影”艺术的品格与魅力,呈现新“虞山十八景”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风情。

以艺术为镜,为“虞山十八景”赋能。“情性所铄、陶染所凝”的四位艺术家,既有饱览秀美常熟的近水楼台,也得一方水土艺术熏陶的滋润。艺术家们厚植“江南文化”基因,寻找创作的方向,寻找“虞山十八景”美的真谛。古道今承,大音希声。借助水与墨的濡染,借助朱与白的钩划,同时也借助于光与影的层次,在行楷隶篆的挥毫泼墨之间浸透常熟风物,在精雕细刻的一刀一划中显现“金石精神”,在墨线印痕的和谐色彩中塑造山水韵致,在一景一物的定格瞬间寻找美的发现,在“唐面宋骨”的诗词文化中赋予桑梓情怀。展览作品风格各异、格调高雅,或温润秀劲,疏放妍妙,或行云流水,光润莹静,尽显四位艺术家卓越的艺术功力和文化自信。

远山近水,满眼风光。为美而生,向美而在。“虞山十八景”艺术展擦亮常熟文化名片,散发出和合共生的文化气象。字体美、笔画美、章法美,各领风骚,各显其美,共同演绎“虞山十八景”的艺术旋律,实现艺术化、视觉化的升华与呈现。新景观、新面貌、新气象,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印证着常熟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承载着“美丽幸福新常熟”的城市精神和崭新活力。

以手写心、以文化人。文化,是地域的特征。地域,是文化的标识。此次“虞山十八景,诗书画印影”的文脉对接,是久远的历史回响,也是当下的才思迸发。此次展览不仅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视野,一种景物与艺术更为新颖、生动、可以感知的连接,更是对倾力打造诗情画意“江南文化”常熟品牌的一次集体展示和文化记忆。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由艺术绘就的常熟之美钟灵毓秀,风华绝代。它既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情怀。锦绣江南,常熟如画。

壮哉,常熟!美哉,常熟!

常熟市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 金震茅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书台积雪》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破山清晓》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尚湖烟雨》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拂水晴岩》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剑门奇石》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维摩旭日》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方塔风铃》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双陵怀古》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辛峰城楼》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宝岩梅林》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红豆山庄》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曾园荷香》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聚沙塔影》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翁相府第》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燕谷洞天》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芦荡朝霞》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商城闹市》

吴苇 《新虞山十八景》之《新港轮笛》

来源:微信公众号 翁同龢纪念馆

编辑: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0-2026 小宁说事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06830号-1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