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小宁说事文化 • 正文

风雨兼程二十年 不改初心再出发——“媒体多面手”闵学平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编辑

哪里有新闻事件,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新闻线索,哪里就有他奔赴的足迹。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苦辣酸甜,二十年的陶都光影和文字记录......无党派人士、媒体“多面手”闵学平凭借着这份热爱和执着,20年来专注于传媒事业,期间他采写新闻、编辑报刊、从事直播,如今又做起了网络新媒体宣传工作。正因为他对传媒事业的热爱,所以干出了精彩的业绩,他的人生也由此出彩。

热爱传媒,积蓄“媒感”能量

1999年的夏天,年仅17岁的闵学平收到了宜兴市丁蜀职教中心的“录取通知书”,家里人反复劝诫他学一个行当早一点就业,能“吃饱穿暖”就行,不要“异想天开”。但生性倔强、不服输的他经过思考,最终毅然选择了“丁蜀职教中心”这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教育中心,他要给自己一个追求兴趣实践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圆梦的机会。

在丁蜀职业教育中心,从小就喜爱写写弄弄的他被学校新颖的培育、管理学生的先进教育模式所吸引。在这里他如鱼得水,积极寻找兴趣点,他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点,培植新闻写作、摄影、“编报”等特长。一年后,闵学平第一次勇敢地将自己的习作《我的小屋》寄给了《宜兴日报》。两周后,闵学平在《宜兴日报》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标题和自己的署名。谈到这次“处女作”,他始终对编辑这篇文章的於淑英老师记忆犹新,感恩不已。

有了“一炮打响”的经历,闵学平对新闻写作和校园文学创作的兴趣便更浓烈了。在一位热心校友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时任学校“同龄人文学社”的97级社长彭正林,一番交流,双方十分投缘。凭借在《宜兴日报》发表的作品,闵学平顺利地加入到了文学社和学生会,在文学社,闵学平搞创作、编社刊、忙演讲、策划校际文学活动,忙得不亦乐乎。从宜兴、无锡乃至江苏、全国,还是少年的他就开始给学校搞“外宣”,尝试给各新闻媒体供稿,在业余报道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文学社,他从“基层士兵”做起,部长、秘书长、社刊主编、社长。后来经学校推荐他又参加成人高考,半工半读的他走上了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教育学习之旅。一路艰行,一路磨炼,这些都给他后来走上传媒工作之路,积蓄了能量。

奋战一线,赢得精彩业绩

2001年,闵学平从丁蜀职教中心毕业,虽然第一份工作与传媒并不相关,但他骨子里热爱新闻的那份初心从未改变。他在空余时间,从业余通讯员做起,热衷于捕捉新闻热点,“到现场”、“目见耳闻”和“深入采访”,常奔波于宜兴各地,深入到企业、农村、交通枢纽、文艺舞台、陶瓷艺界等各个地方。他背着摄影包,一手抓相机,一手抓记录的笔,咔嚓、咔嚓快频率地“跑场子”,足迹踏便宜兴各个乡村,十七八年前他开一辆摩托车出去采访夏天里遇上雷阵雨天气,他时常是出发的时候衣服是干的,开到半路来了一场雷阵雨他的衣服又潮了,然后开过去几公里太阳出来了衣服又基本干了,回忆起这些往事闵学平感慨万千,格外温暖。紧接着挑灯夜战,撰稿、编排、策划,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画面凝聚着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困难只能压垮懦夫,真正的勇士御风而行,劈波斩浪。他就像《士兵突击》中的战士一样,毅然决然地奋战在新闻宣传的岗位上,并通过一次次华丽的转身,获得了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从2002年起,他先后在《扬子晚报.宜兴扬子》编辑部和《江南时报·大江南收藏》任版面主编,在《鉴宝.紫砂搜壶》杂志担任主编,后来又供职于省内某网络媒体。说到南京和北京这二个对他事业起航意义非凡的地方,闵学平有着非常深的情感,在南京,他结识了《扬子晚报》的老师,开始了相关专版的采编;在北京,他开始了《鉴宝.紫砂搜壶》杂志的耕耘。迄今为止,他采写的6000余件新闻报道及创作的文学作品,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百余家媒体刊登发表。2008年度,他的新闻作品《拯救古窑遗址》获得无锡日报新闻比赛二等奖;2010年他的摄影作品《手把手,教眼保健操》,获得新华日报“十佳新闻摄影作品奖”。2010年,他分别被评为新华日报优秀特约摄影记者、江苏省艺术收藏媒体“十佳新闻工作者”、宜兴市级优秀义工和宜兴市丁蜀镇陶文化推介优秀个人等荣誉,并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还被聘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新华日报》特约摄影记者、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在这些“美丽的光环”背后,人们不会知道,闵学平为之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前些年,闵学平连续多年参加新华社组织的新闻业务培训,并赴上海、浙江、安徽、海南等地参加业务釆风,与全国各地的媒体工作者“零距离”互动交流, 使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

闵学平对家乡宜兴的紫砂文化尤为饱含深情,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宣传紫砂文化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拜访名家大师,走访基层陶艺工作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紫砂文化亮点和历史遗存,他与人合著的十多万字的《紫砂壶鉴赏与收藏》一书受到众多读者欢迎,经多次重印依旧受到追捧。他精心策划,组织相关部门与“深圳紫砂爱好者联盟”联合在宜兴、深圳连续三年举办壶友“寻根之旅”活动,三年间连续邀请了累计一千多名全国各地的紫砂爱好者走近紫砂、走进丁蜀和深圳。有段时间他参与紫砂艺术品直播工作,在当地上千家直播平台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前二十名的直播带货业绩,他也异常关心电商行业的发展动态,由浙江某电商平台与他联合组织的电商培训会2020年6月成功在丁蜀举办,这个紫砂电商培训会浙、苏二省互动,开创了紫砂电商培训会的“先河”。

2013年,闵学平再次牵线,由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与宜兴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全省首届紫砂斗壶大赛,邀请众多国家、省级资深壶艺大师担任评委;在闵学平的努力下,宜兴相关单位和上海收藏协会联合主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紫砂千壶展评比......他为紫砂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鼓”与“呼”,为扩大紫砂陶艺影响力尽了力。坐落于蜀山古南街的“蠡河涛声”主理人、本土人文摄影师汤志勇说起20年间与闵学平打交道的经历,称赞他是一个善良且心有“大爱”的人,觉得他做的不仅仅是媒体,更担负了一种社会的责任和对家乡无限止的热爱。

勇担责任,热心公益乐奉献

“要成为一位称职的媒体人、合格的无党派人士,就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用心关注民生,向上向善、敢于创新的人,所以我现在的新闻作品都是以讲述宜兴故事、展示宜兴人的真善美为主。”闵学平说。

作为无党派人士中的一员,这么多年来,闵学平始终热心公益服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身体力行参与公益活动,他还热衷于体育运动,前不久代表宜兴市无党派人士篮球代表队参赛与团队合作取得了宜兴市委统战部“三氿同源”杯篮球赛的亚军。2010年至2011年,他多次参与采访“寻亲大姐”吕顺芳组织的“寻亲活动”,帮助宣传寻亲事迹,宜兴日报记者云夏说,看着闵学平十几年前跪着拍摄各种寻亲感动瞬间的场景,自己也被深受感动。平时,闵学平经常参加宜兴义工联合会组织的活动,一次在官林镇集体看望一位身患重病的中年男子,他了解到该男子家庭经济拮据时,二话没说带头捐款3000元,许多义工代表在他的影响下也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他坚持公益服务,连续二年获得“宜兴市级优秀义工”称号;2014年,他利用自己的工作资源,在自己负责的几个四五百人的壶友等微信群里为家乡的一位白血病患儿募集捐款达两万余元……这一件件“爱的故事”,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他的慈善义举里,让我们看见了闵学平深情而温暖的一面。

谈及未来发展,闵学平表示,今后他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投入到传媒宣传事业中,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提高履职水平,体现无党派人士的责任与担当。

入行20年,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在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希望把这份职业作为终身奋斗的方向。闵学平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将“真实”和“感受”带给大众。他喜欢这份艰辛,尊重这份使命,也在不忘初心地固守着这份责任。(宗菲娅 陈晓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0-2026 小宁说事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06830号-1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