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小宁说事区域 • 正文

冠绝海内的大明绝唱——岕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编辑

独具一格的特色和品质

色白、味香、形美是岕茶的主要特征。我们通常喝的茶叶其颜色都是绿色(红茶除外),而岕茶的颜色却是奶白色的,且白中蕴翠,翠中蕴白,泡在杯中朵朵鲜活,香味扑鼻,其中的洞山岕还略带乳香(婴儿的体香),令人赏心悦目。

色白是岕茶的第一个特点。自古以来,“茶色贵白”便是人们评定好茶的第一标准:不仅外观是白的,即使在冲泡了后,其汤色都是白的。这样的茶,不仅香气好,味道也足。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中描述的〝叶筋淡白而厚”,“入汤色柔白如玉露的一品岕茶”便符合这样的标准。

味香是岕茶的第二个特点。岕茶不仅带有花的清香,更有奇妙的乳香(婴儿体香)。明熊明遇《罗岕茶记》就说洞山岕“味甘色淡,韵清气醇,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续茶经》引明陈继儒 《书岕茶别论》对其香味也有这样的评价:“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岕茶足当之。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不能与岕相抗也。”

而且这样的香气,不会因存放时间太久而消失,反而是郁香扑鼻,愈久愈烈。真正的岕茶名品,哪怕是经历过霉雨季节,到了秋天,它的香气还是如刚刚焙出来的新茶一样。明冯可宾《岕茶笺》便有此一说:“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若他嶰,初时亦有香味,至秋香气索然,便觉与真品相去天壤。”

金石气是岕茶的第三个特点。明袁宏道《龙井》一文就曾如此评价它:“唯岕非花非木,稍类金石气,又若无气,所以可贵。”明熊明遇《罗岕茶记》还道出了其之所以会如此的因由:“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岕茗产于高山,浑是风露清虛之气,故为可尚。”也就是说,产于山间的岕茶,大约是沾了风露清虛之气的缘故,它完全没有那种平地茶的草木浊气,反而独具一种金石才有的灵气。而这种特殊的若有若无的好滋味,是需要真正的懂茶之人方能品饮得出。

鲜活的外形是岕茶的第四个特点。明熊明遇 《罗岕茶记》中对其鲜活的特色就有这样的描述:“莫若余所收洞山茶,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薄浣,贮壶良久,其色如玉,至冬则嫩绿,味甘色淡。”上等的岕茶,冲泡后不仅叶底鲜活,栩栩如生,久不变色,更保持了茶汤清新甘鲜的原汁原味。

岕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冲泡前先必须用开水洗茶,这样再沖泡才更香,味道也更好。明罗廪《茶解》:“岕茶用热汤洗过挤干。沸汤烹点,缘其气厚,不洗则味色过浓,香亦不发耳。自余名茶,俱不必洗。”

但客观地说,尚末冲泡的岕茶,外形却并不那么美妙,相反,其叶大梗多的朴实,倒是给人一种“粗劣茶品”的印象。生于北地的曾任明代浙江按察副使的李于鳞,在收到长兴文人徐中行的精品岕茶后,就视之为寻常之物,竟将这上等好茶全赏给属下的皂役们享用了,惹得徐中行哭笑不得。明代冯梦祯《快雪堂漫录》就记载了这段轶事:“李于鳞为吾浙按察副使,徐子與以岕茶最精饷之。比看子與昭庆寺,问及,则已赏皂役矣。盖岕茶叶大多梗,于鳞北士,不遇宜矣。”

岕茶

岕茶也有上下品之分

在岕茶中,最好的是产于长兴的庙后岕茶和洞山岕茶。庙后岕茶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罗岕,也称作庙后罗岕,因其品质最优,故常被人们用作岕茶的代称。

周高起 《洞山岕茶系》就将岕茶分为四品,其中列为第一品和第二品的就是庙后岕茶和洞山岕茶:

第一品岕茶产于“瑞草丛郁“的老庙后,地不过二三亩,但其茶树都是年代久远的“古本”,年产不过二十斤。据说,此茶“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蒙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第二品岕茶为洞山岕,在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都有出产。但产量亦很有限。此茶“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

明末曾担任过湖州司理的冯可宾在其所撰《岕茶笺》也提及过这两种岕茶名品:“【岕茶产地】不可指数,独罗嶰最胜。环瞬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氏居之,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晖,云滃雾浡,所以味迥别也。”《本草纲目拾遗》引《嘉靖长兴志》也说:“罗岕在互通山西土地庙后,产茶最佳,吴人珍重之。”

对庙后罗岕,明未四公子之陈贞慧《秋园杂佩》“庙后茶”条也极力推崇,更说出其种种妙处:“阳羡茶数种,岕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庙后方不能亩,外郡人亦争言之矣,然杂以他茶试之,不辨也。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虽吾邑士大夫家,知此者可屈指焉。”意思是说,这方不过亩的庙后罗岕,当时几乎达到了有口皆碑的地步,然而,能真正辨其真伪者却屈指可数。此茶的真正妙处是入口淡然,但越品越香,清韵无穷。不过,陈贞慧将庙后罗岕归类于阳羡茶,却是明显的疏漏。

《续茶经》引明人《西吴枝乘》以至有“湖人于茗,不数顾渚,而数罗岕”之说。

明代学者冯梦桢(公元1548~1605年) 《快雪堂漫录》“品茶”条还将罗岕精品誉之为“妃后”:“岕茶精者,庶几妃后,天池、龙井便为臣种,其余则民种矣。”

明熊明遇《罗岕茶疏》更详尽地记叙了时人对罗岕的推崇,以至于谷雨才过,便有茶人入山等着收购:“罗岕茶人尝浮慕卢、蔡诸贤嗜茶之癖,间一与好事者致东南名产而次第之,指必罗岕云。茶人每于杜鹃鸣后,遣小吏微行山间购之,不以官檄致。即或采时睛雨未若,或产地阴阳位辨,甘露、肉芝,艰于一遘,亦往往得佳品。”但因所产有限,你就是想多买也难以如愿,否则,便会给以假乱真者以可乘之机:“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每岁只宜康取,多则士人必淆杂为赢,无复真者。”(引自顺治 《长兴县志》)

明冯可宾《岕茶笺》却对韵如兰花,历久弥香的洞山岕情有独钟。

明代许次纾《茶疏》甚至将洞山岕茶誉之为“仙品”:“然岕故有数处,今惟峒山最佳。.……其韵致清远,滋味甘香,清渴除烦,足称仙品。”

明熊明遇《罗岕茶疏》道出了洞山岕茶之所以会出类拔萃的因由:“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特专,称“仙品”;然只数十亩而已。”据称,他这位曾担任过六年长兴知县的父母官也好不容易才一尝其味:“至为邑六年,而得洞山者之产,脱尽凡茶之气。偶泛舟苕上,偕安吉陈刺史啜之。”(引自顺治《长兴县志》)

这些极品岕茶产量既少,求者又多,其价格之高昂也就难免。明屠隆 《考盘余事》就说罗岕“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明袁宏道《龙井》一文中说其价曾达到每斤值两千余钱,即便这样,他觅之数年,也仅得到数两:“岕茶叶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钱。余觅之数年,仅得数两许。”如按当时米价折算,一斤罗岕茶,相当于大米两到三石左右。其珍贵可见一斑。(汪鹤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0-2026 小宁说事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2021006830号-1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