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老”区如何“炼”出新发展道路?杭州拱墅区用23处涅槃重生的工业遗存给出了答案——这个曾经的工商业重镇,不仅保留着运河畔最硬核的工业记忆,更以文旅赋能,让工业遗存与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百姓生活有机融合,打造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象级”实践。
生态革新 “园区转型”促进“聚沙成塔”
在拱墅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始终围绕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本着“修旧如旧、功能重生”的原则,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矩阵,“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共生模式,使工业遗存成为城市更新的触媒,为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了“拱墅样本”。
大运河畔的杭丝联166创意园、LOFT49等园区正以“工业遗存+”的创新模式重塑城市肌理,既延续了工业遗存的历史记忆,又通过注入现代文化业态,使老厂房成为集文创设计、艺术展览、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依托杭钢旧址,投资99亿元打造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在保留高炉、焦炉、转运站等工业遗存特色空间的基础上,引进了人文摄影体验画“画英雄”、非遗品牌“蓝染”等多元融合业态。这种“工业遗址+”模式创造着三重价值:作为记忆容器,完整保留运河工业文明的DNA;作为产业载体,培育出文创产品、演艺经济等新业态;作为生活场域,形成15分钟文旅生活圈。
LOFT49
据统计,2023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114.7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173.9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这种以工业遗存为引擎,盘活运河沿岸的闲置厂房,集聚更多第三产业入驻的拱墅模式,不断验证了以文促旅的乘数效应。
业态焕新 “铁壁擎天”化身“诗与远方”
拱墅区瞄准文旅产业的新势能,顺应“退二进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布局,昔日的工业重地开始产业转型与业态升级,为市民打造全新的文旅消费体验。
新天地中央活力区
老铸造车间、钣焊车间等老厂房“涅槃重生”,化身为新天地中央活力区,既保留了大厂工业旧址的特色文化底蕴又提供了旅游演艺的特色文旅消费新场景。2024年,新天地中央活力区营收超1.63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接待客流超2300万人次,促进了该区多元业态发展。丰富的文化消费场景吸引了市民游客体验,而特色的住宿能让游客流连忘返。
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杭氧老厂房)
功能创新 “工业厂房”变身“文旅地标”
在盘活老工业区工业遗存的“拱墅实践”中,拱墅区尝试通过创新空间使用功能,“爆改”工业老厂房,激活工业遗存新功能,使市民游客体验城市更新。
小河公园(中石化小河油库)
中石化小河油库保留了原有建筑,融合新的设计语言,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公园。公园集结了油罐星巴克、下沉式·音乐露营广场101CAMP等文化休闲区,形成了集文化展览、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休闲公园,只能在拱墅看见的“油罐星巴克”成为更多人citywalk的打卡选择。
拱宸桥西既是杭州最后的运河人家,也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原杭州红蕾丝织厂等老旧厂房改建成围绕刀、剪、剑、伞、扇等传统工艺的运河南端博物馆群;隐于登云桥底的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别有洞天,一改仓储功能化身景观独特的24小时博物馆,将大运河沿线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此外,“研学+旅游”的特色路线,让市民游客可在沿线感受油纸伞、竹编等非遗研学,在现代工业场景中体验传统文化底蕴。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拱墅模式的可贵在于它不是在遗址上贴文化标签,而是让工业记忆与当代生活达成活态更新。从杭州小河公园到大运河杭钢公园,这种系统化运作,使工业遗存不再是静态的博物馆,而是持续生长的文旅生态圈,为全国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通讯员:郭海峰 王馨雨 图源: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