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线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层党

来源:搜狐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5-27    

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性实践锻炼,扎实抓好革命传统教育。2021年5月13-14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处、教育督导研究所等四个党支部全体党员及民主党派代表在高教所党支部书记邓成超和信研所党支部书记杨博的带领下,前往涪陵“816地下核工程”“816军工小镇”“涪陵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感受和传承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观“816”,学习“三线精神”

“816”地下核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工程积淀了深厚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承载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全体研学人员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先后来到核发电厂房、引水洞、反应堆锅底、仪表室、反应堆大厅、排风中心、元件储存池、化学后处理厂房等实地参观,听取和感受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者当时的建设场景。全体研学人员无不对这一浩大的工程感到崇敬,对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高度认同。在位于麦子坪的“816”军工小镇内,大家看到一台台老旧的机械设备、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一句句鼓舞士气的口号,无一深刻地感觉到历史的沧桑记忆。错落有致的老旧厂房里,留住了“三线”建设的时代印记和共和国工业的历史文脉,与816核工业洞体一起,共同见证共和国特殊时期的一段历史与辉煌。

据介绍,816地下核工程是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工程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经历急建、缓建、停建三个阶段。在已建成的20余公里长的洞体工程中,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洞内楼层功能分布明显,宛如迷宫,可谓“洞中有楼,楼中有洞”,具有独特的结构之美。工程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其覆盖层厚度均在200余米以上,能承受8级地震的破坏,抗核打击。816地下核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代表了当时建筑设计、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专家评估乃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工程。

“816”,一个当代版的愚公移山的神话,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一个新中国的绝密级军事工程。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谱写了一曲勇于奉献、可歌可泣的中国国防“三线”建设时代凯歌,彰显了几代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三线精神”。

瞻仰烈士陵园,继承革命传统

全体研学人员还走进涪陵革命烈士陵园追思革命先烈。陵园前石墙上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所题的“烈士丰功,光耀史册”八个大字。陵园内的浮雕纪念墙和陈列馆,向人们诉说着李蔚如、钟善辅、杨克明等革命烈士的英勇故事。在庄严肃穆的“涪陵烈士纪念塔”前,高教所党支部书记邓成超和信研所党支部书记杨博带领全体党员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瞻仰纪念碑,悼念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无比的敬仰和自豪。“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烈士陵园上空久久回荡。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大家深刻地感受到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者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他们默默坚守在黑暗的山腹之中,成就了这样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一部忠诚无私的奉献史。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这种红色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我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建设奉献一切和奋斗终身的勇士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全体研学人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像老一辈核基地建设者和革命烈士那样,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建设高水平省级教育智库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