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高兴,刚刚抓完鱼,今年的鱼价是历史最高的,草鱼都10块多一斤,很高兴,很高兴。然后珍珠蚌苗,也是七八年来价格最高的一年,价格也很稳定,需求量也很大,鱼蚌共赢,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心里非常高兴。”5月25日,在位于浙江省武义县王宅镇四八店村的金华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地(珍珠蚌良种扩繁),朱韶华接受采访时,溢不住心情的开心,妻子邹银仙站在边上有点羞涩地躲开镜头,深情地看着朱韶华接受采访……
朱韶华、邹银仙夫妇因蚌结缘,从养殖珍珠蚌到繁殖蚌苗,到鱼蚌共生,连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多年来,夫妇两风雨同舟,一路走来,在武义乃至金华同行业中说到这对夫妻没有不称赞,不羡慕的。
因祸得福 成就“珍珠之恋”
朱韶华是金华人,也是武义女婿。从电子学院毕业的朱韶华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的家电维修起步,在金华开办了韶华综合服务商场,集家电维修、五金百货、大型电子游戏、康乐球等,生意兴隆,也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韶华接触到了珍珠行业,于是改行从事珍珠养殖。2000年朱韶华带着30万现金,开始在湖州、江西、湖北等地与他人合伙养殖珍珠。而邹银仙是武义远近闻名的插片种蚌能手,经常带着一群“插片人”到全国各个珍珠养殖场插片种蚌。
2001年夏季,在湖州,正当种蚌关键的时刻,一场洪水把一家工厂带金属的废水冲进了朱韶华的珍珠养殖场,母蚌和待种的蚌无一幸免的死亡,直接损失达40多万元。这场突然袭来的天灾,使坚强的朱韶华一下子被击倒了,一个晚上时间就憔悴得变了人形。蚌都死光了,插片种蚌的人也都走了。第二天中午,朱韶华躺在守蚌的小房子里,泪水无声地流着,仿佛自己的心也死了。“朱老板,朱老板……”突然,朱韶华听到了一阵熟悉的轻喊声。他睁开眼看到上午已离开蚌场的邹银仙正站在床边,一双美丽的眼睛忧虑地看着自己。原来,已经买了车票准备回武义的邹银仙一路上越想越不放心。她还想到,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朱韶华把工费、交通费一分不少地付给了她带出来的30多名“插片人”,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回到武义,就毅然返回了蚌场……。就这样,朱韶华虽然损失了当年全部的珍珠蚌但却娶回了一个意志坚强、勤劳能干、善解人意的美丽妻子,也使朱韶华增加了一份自信心和责任心。亲朋们把朱韶华和邹银仙的结合成之为“珍珠之恋”,而成为一段佳话。
用匠心营造初心 繁殖珍珠蚌苗
其实早在90年代后期,随着珍珠蚌养殖业微利时代的到来,珍珠蚌养殖户纷纷转行,养珍珠蚌的人越来越少,但朱韶华夫妇一直未放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珍珠养殖的事业中,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20多年。这期间武义的一些珍珠蚌养殖能手在规模上求效益,走出武义、走出浙江往外发展,带动了珍珠蚌苗的需求,推进了珍珠幼蚌业的繁荣。
2013年,朱韶华向朋友学会了“简易温棚三角帆蚌早繁技术”后,在武义县王宅镇四八店村做了256个池进行蚌苗繁育。养蚌苗除了在技术比养珍珠大蚌更加复杂,也更加辛苦。蚌苗繁殖离不开黄颡鱼,可以说黄颡鱼是蚌苗繁殖时的“保姆”。繁育蚌苗时,种蚌所产生的钩介幼虫需寄生在黄颡鱼的鳃瓣和鳍条上。黄颡鱼因受刺激而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包裹钩介幼虫,幼虫即以分泌物为营养,完成变态过程,才能变成稚蚌。在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前,须将黄颡鱼小心地转移到稚蚌培育池,从黄颡鱼身上脱落的稚蚌,才能自由地在池底进行稚蚌培育。为防止稚蚌堆积,朱韶华夫妇每天都要全身扑在培育池上用手掌来回搅动池水,每个蚌池都要上午搅动一次,下午一次。棚外的气温10多度,棚内往往能达到四五十度,不要说干活,哪怕在里边站个几分钟就是一身的汗。
看到妻子累得又黑又瘦,朱韶华心疼不已。但邹银仙乐观说:咱练的是太极,洗的是桑拿,乐在其中啊!
朱韶华每天中午、晚饭都要喝酒,性子又直,经常有喝多的时候,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有时半夜未回,让邹银仙很是担心。想到妻子这么多年来,毫无怨言地付出,朱韶华断然戒了酒,并且顺便把烟也戒了,和妻子在育蚌苗的大棚边搭了小屋,吃住全在简易棚里,24小时盯着蚌苗的生产。
扩大规模 科学繁育蚌苗
随着育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前景越来越好。2014年年初,朱韶华拆除了设施落后的简易竹棚,投入5万多元,采用钢管搭架,育苗池也扩大到了576个。在金华市科技特派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淡水珍珠养殖专家张根芳教授的指导下,建成了自动化供水循环系统。
从基地上一块武义县王宅镇韶华珍珠养殖场“殖场尾水处理示范点”的展板上可以看出该系统的运作程序:尾水从沉淀池流向珍珠蚌吸收区,再通过过滤坝,流到曝气池,最后流到生态池,处理后的水先保证基地的需要,有多的再分散流向基地外界。其运行监管实行“镇+村+主体”责任制,确保有效运行,禁止直接排放。随后又研制出了“气流搅动捧”,搅苗池时,站立着身子,拿着“气流搅动捧”就可以全方位地把池子搅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人也不用那么劳累。不少培育幼蚌的专业户利用太阳能大棚薄膜保温提高珍珠小蚌上市时间,缩短小蚌养殖周期,提前出苗,实现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朱韶华说,其实依靠太阳能大棚薄膜保温的方式,是靠天吃饭,还不是很理想。遇到气温下降或阴雨天气,大棚里的气温往往达不到要求,影响稚蚌的生长,特别是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还会造成稚蚌的死亡。朱韶华通过多方考察,决定采用锅炉来控温。既温度不够时,利用烧锅炉,通过水泵、水管,把热水引到各个保温棚里,提升棚内的温度,这样不管是阴雨天气,还是“倒春寒”,都能确保棚内的温度适合稚蚌的正常生长。经过多次试验,朱韶华终于掌握了这项技术,弥补了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缺陷。据了解,这项技术在金华地区的幼蚌养殖业中还是首创。
心底无私 成为幼蚌繁殖领头羊
很多掌握技术的人都怕别人来窃取技术,轻易不肯示人。但朱韶华不仅免费向广大育苗户提供技术服务,还经常将蚌苗信息及时地发到群里与其他繁殖户共享,或邀请他人来到场地参观交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几年来,朱韶华还向赵平泰、顾万忠,楼岳权等一批蚌苗繁殖户提供优质的种苗,为武义蚌苗良种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朱韶华连续两年受到省级多家单位组织的《身边的“活雷锋”》节目组专题采访报道。
通过几年来的技术创新和努力,朱韶华的养殖基地先后成为金华市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20年升级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成功申请“关于一种防止贝苗堆积的育苗方法”专利;获得金华市科学技术局颁发的“关于三角帆蚌新品种选育F4代扩繁和保种”和“关于纯紫色淡水珍珠定向培育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证书等成就。朱韶华也真正成为了武义繁育蚌苗的领头羊。
从“珍珠之恋”到“鱼水之欢”
早在养殖珍珠蚌之前,朱韶华家里就拥有多口鱼塘,进行鱼种繁育,是个典型的“鱼二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常跟着父亲学习养鱼方法,在父亲的鱼苗场掌握了许多的养鱼技术,为以后渔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武义从事繁育蚌苗后,朱韶华和邹银仙在繁殖场就近承包水塘,主要饲养草鱼鲫鱼等四大家鱼,利用鱼的排泄物肥水繁育珍珠蚌苗,在产出珍珠蚌苗的同时还能产出几万斤鱼,达到了鱼蚌共生,鱼蚌双赢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这种利用养殖尾水繁育珍珠小蚌的模式,给生态保护起了很大作用,大大降低养殖尾水对环境污染,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做法。
在养鱼的过程中,爱动脑的朱韶华还想出了一招“抬网+吊鱼”式的捕鱼方法,既减少了人力,也提高了捕鱼效率和鱼的品质。把鱼网固定在鱼塘中的4根竹桩上,三边固定,一边开一个口子,让鱼儿进入吃食(一般设在饲料投喂区域)。要捕鱼时,开起投料机投喂,鱼儿便从开口处进入抢食。估算鱼商需要的鱼量,瞅准时机拉动开口处机关,鱼儿就被关在了网中。鱼商的车子一到,几人齐心协力通过固定在竹桩上的滑轮和一根竹竿进行抬网,把鱼捞进鱼桶中。配合岸边的吊机将鱼桶吊上运鱼车,直接可以在车上过称了。这样捕上来的鱼儿清清爽爽,没有一点泥水。鱼品质也特别好,没有泥土味。捕一网鱼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能完工,并且只需要3个人操作。而以前传统拉网式的捕鱼至少要10多个人拉网,多花上两三个小时,人又累得够呛,还有很多泥水吸入鱼体,降低了鱼的品质和口感。而且,有时候10多个人没配合好,网里的鱼还会漏网逃得所剩无几。
从去年开始,朱韶华夫妇又增加黄颡鱼品种的养殖,为自己珍珠蚌苗繁育用寄主鱼提供方便,在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为其他蚌苗繁殖户提供“寄主鱼”,极大保障了整个武义蚌苗生产用“寄主鱼”的供应。
资料:
武义的淡水珍珠养殖,源自上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聪明的武义人,成功探索出了“简易温棚三角帆蚌早繁技术”。这项技术对当年繁殖、当年插片育珠、缩短生产周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浙中地区养蚌育珠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珍珠蚌养殖进入微利时代,育苗户大量减少。目前,武义从事这一行的还有约60人,共有育苗池一万多口,每口池一季基本能生产2-3万只蚌苗,多的达到四五万只。武义产的蚌苗不仅供应浙江诸暨、金华、兰溪等地的珍珠养殖企业、养殖户,还销往江西、安徽、湖南,江苏,山东等地,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的淡水珍珠产区。因此,在珍珠行业中,多年来有“销售在诸暨、养殖在金华、蚌苗在武义”的说法。(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