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有这样一支分类督导队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29    

在浙江嘉善罗星街道,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每天不停地穿梭于大街小巷,深入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他们工作服上印着“垃圾分类,新时尚”几个大字特别耀眼。只见他们时而在本上记着什么,时而弯腰在垃圾桶边仔细查看,时而又拿着标签在往分类桶上贴,有时与企业负责人坐下来侃侃而谈,他们就是罗星街道的垃圾分类督导队。

一支队伍,6个人,平均年龄在45岁,但个个脸上洋溢微笑和阳光。小丁是这支队伍的队长,队里唯一的男人,90后,1米75个头,一脸憨厚。但是他却是垃圾分类的老员工了,从事垃圾分类3年,工龄最长。有人问他,这么年轻干什么不好,非要干垃圾分类,阿姨们干的活!他笑着说,垃圾分类,干着干着,谁知道就恋上了。他说,中途有几次被人说了受不了,想换工作,却终于难以割舍!他说,我现在要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事业来做!剩下的5人皆为50岁上下的阿姨。他每天带着这帮阿姨们分布在罗星的大街小巷,各种场景她们都要去督导。2人一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沿街店铺。白天早上各自分头行动,晚上汇总材料,对每天的督导情况做记录,分类,汇总,对各种场景的企业分门别类,横向对比打分,分类好的企业归为A类,稍微差点的归为B类,由此类推。罗星街道有30类分类场景,共5622个分类单位,他们每月每个场景要覆盖1-2次,任务重,要求严,所以他们每天至少要走二类企业20-30家,负责一类的要跑6-7家,每天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奔波一线督导。

分类督导员工作看似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督导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细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嘴上“功夫”。所谓嘴上“功夫”就是要懂得“话语话术”,说话沟通的技巧。在宣传垃圾分类中有一些企业单位开始时是不配合的,甚至有的抗拒,没有分类桶,混投严重;有分类桶的没有标识,其他垃圾,易腐垃圾不明确,有的标识错误。督导员在沟通时,有的负责人口头答应很快,可第二次去还是那样,再跟他沟通时就显得不耐烦了,甚至出口伤人。针对这种不配合的“刺头”,督导员经过摸索和总结有了经验,对付他的只有“磨”,“软磨硬施”,督导员会多次上门,不停的宣教,用细心和耐心最终“磨合”成功。谈公路上有一家餐饮店,以前店里没有分类桶,所有垃圾都在一个桶里,桶上贴着其他垃圾,但他们经常把厨余垃圾也“一股咚”倒在里面,督导阿姨第一次去就被店主骂哭了,不敢再去了,督导组又换了一组阿姨去,也是同样结果。督导组不相信眼泪,总结经验,决定三“顾”店铺,这次一手拿着《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安排队里最强的另外2个队员一起去,店主终于被他们诚心感动,也被他们垃圾分类的政策宣教说服。如今这个店铺四分类桶不仅齐全,而且每天保持干净,分类投放均优,督导员每到门口,他们就会笑脸相迎,甚至茶水相待,该店已列入分类A类企业。现在,这家企业不仅自己分的好,还带动了周边的店铺的提升。

垃圾分类督导员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韧劲。督导员李秀琴阿姨,也是垃圾分类的老员工了,她主要跑二类沿街店铺的。每天要跑二三十家沿街店铺,每天跟垃圾打交道,而且还风雨无阻,一家一家走过去,一家一家查过去,一家家记录过去,发现问题的还要一起帮助整改,最难的是每天还要“陪着笑脸”。她说,垃圾分类督导工作是服务性质的,到每一家我们都要笑脸相迎,自己要有精气神,给人好的印象,别人才配合我们的工作,只要大家配合了,垃圾分类的工作就好做了。没错,朴实的话语虽透着一些工作的酸楚,但更多的是充满着自信和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那份挚爱。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我们不仅要把这种“时尚”贯彻下去,更要把新时尚成为每个人自然和“习惯”。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也更需要像罗星街道这样的督导员,还有千万个“分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当前,垃圾分类不单单是城市环境优化的当务之重,也是当下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是市民素质提升的标杆。垃圾分类没有终点,分类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